股市融资利息怎么算 什么信号?这类基金,超四成限购

发布日期:2024-07-31 21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股市融资利息怎么算 什么信号?这类基金,超四成限购

中国基金报记者张燕北

6月以来,短债基金密集启动限购。而截至目前,已有超四成短债基金暂停大额申购或直接“闭门谢客”。短债凭借其收益较稳定、拥挤度低、受益于基金理财产品加强配置的优势,在当下市场中更加具有配置性价比,受到资金青睐。

6月25日0时至10月1日0时,柳巷南路(迎泽大街—开化寺街)全幅封闭,禁止车辆通行。

超四成短债基金限购

近期,短债基金限购的公告密集发布。除因端午假期短期限购外,不少基金恢复正常申购业务的时间并不确定。

据嘉实基金公告,为保证基金的平稳运作,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,旗下嘉实短债于6月5日起暂停机构投资者的申购业务,恢复办理的时间将另行公告。

易方达基金自6月4日起暂停易方达安瑞短债机构客户在全部销售机构A类基金份额、C类基金份额和D类基金份额的大额申购、大额转换转入业务,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在全部销售机构累计申购该基金A类或C类或D类基金份额的金额不超过150万元(含)。

6月6日起,安信鑫日享中短债再度升级限购,将每日申购限额由此前的不超过2亿元。调整至不超过50万元(含50万元)。

此外,诺德基金最新宣布,自6 月 12 日起,对个人投资者在蚂蚁(杭州)基金的业务限额进行调整,具体为:个人投资者在蚂蚁基金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的申购(含转换转入、定期定额投资)金额限额调整为人民币10 万元(不含)。

Wind资讯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10日,在全市场346只短期纯债基金(按初始基金统计,下同)中,有199只基金处于开放申购状态,另有122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。剩余25只基金则直接“闭门谢客”,暂停申购,整体看限购基金占比近43%。

业内表示,今年以来股市震荡,债券市场整体走出了牛市,短债基金凭借其产品特性和稳健表现获得投资者青睐,规模大幅增长。一季度末数据显示,短债基金年内规模增长近2000亿元,规模突破1.2万亿元。

为保持组合规模的稳定,以及避免既有持有人收益被摊薄,短债基金启动限购模式。“尤其近段时间股市在大幅反弹后再度陷入震荡整理,资金在避险情绪下再度涌入短债基金等稳健类产品中。叠加4月以来银行‘手工补息’逐步被叫停,可以看到出现了‘存款搬家’,短债基金性价比凸显,促使管理人不得不启动限购模式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说。

公募密集布局新品

在存量产品大面积限购的同时,短债基金新品也在密集上架,中短债的配置价值仍被看好。
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7日,上证指数上涨了2.57%,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下跌了2.81%,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上涨了1.56%。

短债产品亮眼表现在吸引投资者关注的同时,基金公司也顺势快速推出新品。近期多只中短债基金扎堆提前结束募集,包括银华月月鑫30天持有期债券基金、永赢安怡30天持有期债券基金、泰信添安增利九个月持有期债券基金等,其中部分产品只卖了一天便宣布提前结募,火热程度可见一斑。

展望后市,汇添富基金经理胡娜认为,短期看,经历了4月下旬的调整,估值风险得到一定释放,叠加资金面相对平稳,利好中短端,预计后续短端利率有望维持低位震荡。长债、超长债受供给等负面因素冲击,波动性将有所抬升。中期看,利率下行的趋势仍在,可积极把握市场调整的机会择机买入。

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从中长期来看,基本面和货币政策仍然利好债券市场发展。而随着本轮调整中风险估值的释放,中短债仍有望维持较好态势。”她说。

国联安基金现金管理部总经理万莉认为,短期收益中枢不断下移,票息资产或将越来越少,拓宽收益的两个主要来源,一是信用下沉,二是上调久期。不过,这两个方向都可能面临无形地增加风险,加大基金波动。

“在我看来,短债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追求净值曲线的平滑,给予持有人低波的体验,而不是对更高收益的博取。预计明年将有更多基金参与到银行二永债的投资之中,资金的涌入、交易的活跃自然会加大波动,从而也能提供波段操作的机会。不过,我仍将秉持“低波”初心,力争保持曲线的平滑。”万莉说。

编辑:舰长

审核:木鱼



热点资讯

股票配资流程 半年每晚坚持闲聊20分钟,孩子的这些惊人变化让人意想不到!

昨晚,又是一个和小宝贝斗智斗勇的夜晚。小家伙睡前总是有说不完的话,各种问题接踵而至,“妈妈,天上的星星怎么不掉下来?”、“小狗会不会做梦?”、“为什么我的脚趾头这么小?”这些问题如同夜空中的繁星,数也数不清。作为新手妈妈,起初我有些手足无措股票配资流程,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提问。 每天晚上,卧室变成了知识的海洋,我们在这里探索宇宙的秘密,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,甚至讨论人体构造。有时候,自己也会被孩子的问题问倒,毕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立刻找到答案。不过,这反而让我更加期待每晚的“废话”时...

相关资讯